|
|
 |
鋼鐵業“傷痕累累” 鋼價重回18年前原點 |
分類:合金管 時間:2012-09-10 閱讀:4397 |
8月底,中鋼協鋼材綜合指數降至101.53點。而1994年此指數推出時是100點。市場人士驚呼:“18年,鋼價重回原點! 市場需求急劇下降,讓矛盾重重的鋼鐵業雪上加霜。除了有限的短時回穩外,從去年四季度起,國內鋼市基本處于下跌通道,遠大于一般的漲跌周期;鋼廠虧損面不斷擴大,銷售利潤率跌進負數;鋼貿商“重復質押”等信貸漏洞不斷暴露。 這個困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?各方都在反思。 “非頂穿天花板不可”的發展邏輯 中鋼協副會長李新創的一句話,讓人印象深刻:“目前9億多噸的鋼管產能,已經把未來的增長空間填滿。天花板已頂到頭! 分析師認為,產能的盲目擴張,是鋼鐵業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原因!胺琼敶┨旎ò宀豢。這就是鋼鐵業一種可悲的發展邏輯! 從另一個角度講,中鋼協副會長劉振江認為,新中國大無縫鋼管業基本走的是“規模效應”的發展道路。但“現在情況變了,需要在現有基礎上解決轉型升級問題”。 另一位分析師也認為,鋼鐵業從短缺到階段性、結構性過剩,再到全面過剩,從大勢而言是一條必走之路。但回顧這條路,粗放的痕跡比較濃。粗放并非指新增的生產能力都是落后的,相反,新建鋼廠設備“一個比一個新、一個比一個先進”。但是,發展不留余地,沒有節制,最后還是回到了“盲目”兩字上。 行業知名人士在接受采訪時,也感到很困惑,連問了幾個“為什么”:為什么市場已寒意襲人,還有鋼廠對新上項目津津樂道?為什么鋼價不斷下跌,鋼產量卻一直保持高位?面對困境,為什么鋼廠和鋼貿商老是“挺”字第一? 個中的原因十分復雜,而“非頂穿天花板不止”的粗放發展邏輯顯然是主因。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,投資拉動的慣性,鋼材、原料甚至項目的“金融化”、高負債下的被動選擇等等,都在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。 “只會快、不會慢”的路徑依賴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,鋼鐵業“只會快跑、慢不下來”的發展慣性太危險了。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與記者的多次交談中,始終強調一句話:“在10多年的快跑中,無縫鋼管業只會快,慢的能力荒廢了,F在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適應鋼鐵業的微利時代! “只會快、不會慢!边@是一種嚴重的路徑依賴。中鋼協原首席分析師李世俊只要有機會,就會提及鋼鐵業“狼來了”的故事。他回顧了這10多年的國內鋼鐵史,針對鋼鐵產能過剩、結構不良等痼疾而發的“狼來了”的呼吁,不絕于耳。如今,“狼真的來了”,一下子有了“在劫難逃”的感覺。 “我們的轉型晚了!眲⒄窠f,“我們失去了2009年重要的轉型期!2009年全世界的經濟形勢和2008年下半年鋼產量的負增長,給了鋼鐵業一個重要的轉型機遇?墒,國內鋼產量從2008年的5.1億多噸,增長到2011年的6.8億多噸。而這是在宏觀經濟運行存在巨大壓力的背景下形成的。這只能說是“失控”,F在,鋼鐵業被“逼”進了轉型期。 軟實力一定要跟上 分析師問:“現在是否鋼鐵業最困難的時刻?” 據他的判斷,像眼下這樣“失血性”的全行業虧損,將是階段性的。但低速慢行的鋼鐵調整期,將是長期的。對于沒有思想準備的國內鋼鐵業,“長期的轉型”將是更困難的時期,“眼下只是冷空氣南下而已”。 有業內人士想得更為深刻。他借用“靈與肉”的比喻來說明,鋼鐵業最缺的是靈魂。從產能上講,中國早已是世界鋼鐵第一大國,“我們的產業體量很龐大,但缺少產業思想。這個致命傷,越到后來越是明顯”。當然,不止鋼鐵業,國內很多產業都有這個“根子上的問題”。鋼鐵業只是處在產業鏈的前端,問題較早暴露而已。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人士盛志誠認為,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產鋼和鋼貿大國,應該有條件逐步在全球市場形成有效合理并為各方接受的“新商業模式和產業文化”。這種軟實力一定要跟上,“它管用的是長期,而不是短期”。 在產業管理上,也應轉換思路。政府應做的是建立公開、公平的產業競爭環境,以環保、稅收等剛性門檻建立行業準入體系,嚴格執行,務求落實,打破地方隱性的壁壘 |
|